川普強勢改組聯邦機構 法院、國會與街頭掀反抗浪潮

【記者張品君/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改組聯邦機構人事與組織引發爭議,反抗力量四起。國會有民主黨議員提法案反制、連續發言30小時以拖延閣員同意權投票、法院至少有35件訴訟,華府街頭連續多天有民眾抗議。
美國聯邦機構約有230萬人,川普政府(Donald Trump)希望裁5%至10%(或約20萬人),日前宣布一項可領8個月薪資的自願離職方案,若未達目標數,將會解僱。這項方案自宣布至6日午夜前到期,只有8天,期限前被一名法官暫時擋下。
麻州地方法院法官小喬治‧歐圖爾(George O’Toole Jr.)6日指示將期限延後,直到他10日開庭審議。這項訴訟由美國政府雇員聯合會等3大工會提出,他們指控這項方案「武斷、不合法、(像是)威嚇性通牒」,也存在政府不履約的風險。
美國政府人事管理局(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OPM)5日再以郵件提醒聯邦員工在期限前申請,並說,選擇留下來的員工應該要對政府「忠誠」,接受更高標準的適任要求,接受職位福利的可能調整。
路透社6日晚間報導,有超過6萬人請辭。報導也說,正在裁撤中的援外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原有1萬1000名員工,將留下300人。
川普上任至今已簽署至少54項行政命令,這個紀錄超過過去40年來任何總統上任100天內簽署的行政命令數目。非營利法律平台「公平社會」(Just Society)統計,各地法院已受理35件就川普的行政命令與作為提出的訴訟。
川普簽署的行政命令中,包括取消在美出生即享公民權、凍結3兆美元的聯邦援助款支出等,近期也都被法官裁定暫緩實施。民主黨維吉尼亞洲參議員凱恩(Tim Kaine)日前在一場抗議指出,他有信心川普將輸掉5大訴訟案。他說:「這些訴訟案在進行中,我們將接連獲勝,讓川普也感到厭煩。」
凱恩提到的5大案,除出生公民權,還包括保障聯邦員工工作權,阻止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確保聯邦經費依國會撥款用途使用;防止執掌「政府效率部」的馬斯克(Elon Musk)濫權;以及挑戰川普大肆遣返移民的政策等。
在街頭上,華府也連續多日有民間團體抗議川普政府改造聯邦機構的做法。民主黨聯邦參議員華納(Mark R. Warner)對群眾說,希望他們能對任何層級的共和黨民代壓力。「只有共和黨議員也站出來,才能打破這個僵局」。

 

 

更多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