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智銘/台中報導】走過台中市中區台灣大道與自由路口,多數人都會被一棟的顯目紅磚、白色飾條建築給吸引住,正面藍色斑駁的「全安堂」石刻匾額,讓人摸不著頭緒,再往旁邊一看,一塊「台灣太陽餅歷史博物館」的現代招牌,才說明了這裡和台中太陽餅的特殊關係,原來它的前身正是「魏清海太陽餅老店」,走入博物館彷彿一腳踏進台中太陽餅的歷史洪流中,正如博物館執行長陳瑛宗所說:「它的存在是為創造更多空間來說這個城市的故事!」
說到台中的名產,大家都會想到太陽餅,而講到太陽餅的發明人,業界一致公認是人稱「阿明師」的魏清海,原為台中糕餅崑派老師傅的魏清海一九四九年從神岡到台中市區發展,當時戰亂才結束,大家都很窮,魏清海為了讓大家都吃得起餅,改良麥芽餅製作出「太陽餅」,也造就了台中太陽餅與不凡的歷史。
「阿明師」第三代傳人魏郁奇原本在這處租來的老店面經營「魏清海太陽餅老店」,身故後無人繼承,他的友人不忍百年老品牌消逝,於是集資接手延續經營,並與王姓屋主洽談合作,而主導這一切的就是「台灣太陽餅歷史博物館」的執行長陳瑛宗。
原本從事貿易工作的陳瑛宗說,他和魏郁奇其實只是高爾夫球球友,但是在好友離世後聽到很多閒言閒語,讓他十分不平,決定接下傳承魏清海老師傅三代手藝的重擔,沒想到這樣一個單純的念頭,竟為台中市留下一處難得的百年建築。
陳瑛宗說,當時他們希望除了賣太陽餅外,也能創造一個空間來說太陽餅的故事,最終決定成立太陽餅博物館,接下來開始整修門面,或許是天意,舊店面的鐵皮與帆布一拆除,底下竟是充滿美感,令人讚感的老建築,
原來這棟名為「全安堂」的建築大有來頭,是台中三大鉅富之一的盧安於1909年建造,是代理進口販售日本各大藥廠藥品的藥局;巴洛克建築立面建材正面多以「紅色清水磚」為主,搭配白色飾帶,女兒牆、樑形、拱頂石及柱頭等設計,和台中火車站同樣是典型的「辰野式樣」建築。
不過蓋新房子容易,復舊建築卻是困難重重,陳瑛宗說,不管是施工、選材、甚至是師傅的挑選,在資源有限下難度相當大,足足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整理完。除了紅白相間的外觀外,二樓抬頭映入眼簾的是頂端中柱式桁架,呈現百年溫潤風貌,加上舊式的送貨「流籠」(電梯)、製餅區的圓形和方形梁架等,都完整保留,「這樣才能讓人見證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
為了讓傳統糕餅與現代人喜好的咖啡文化結合,陳瑛宗在餅店二樓設計了一間咖啡館,提供休憩放鬆與寓教於樂的功能,館內不時舉辦藝文展覽,同時更開發太陽餅DIY活動吸引客人,未來還將聯合周邊其他老店家打造「街角博物館」,吸引年輕人一起來做出改變,讓中區風華再現。
然而,陳瑛宗滿腔的抱負,碰上武漢肺炎疫情,還是受到了重大打擊,他無奈表示,與全盛時期相比,遊客少約七到八成,即使國旅補上一些,但還是少了約三成的營收,只能調整營業時間,期待疫情解封後能重新展開。
很多人常說:「做一行,怨一行」,但對陳瑛宗而言「做一行,要像一行」,他說,中區仍然是台中的核心地段、也是很多人的成長記憶,「全台灣只有台中有一個糕點來代表這個城市,沒有理由放棄」,應該要像世界各地的「舊城」一樣,讓城市更加有特色,希望靠著他們的努力,能喚起更多人的關注,持續將屬於中區的故事與繁華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