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樂活到善終 王英偉署長分享新書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傳記問世,慈濟醫療法人8月7日在花蓮慈濟醫院靜心悅讀空間舉辦《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新書分享會,歡迎王英偉醫師回到他行醫超過30年的花蓮慈院,暢談從建立偏鄉巡診到發展安寧療護、再到推動國家政策的「醫」本初衷。
新書分享會主持人花蓮慈院院長室醫務秘書李毅醫師笑言,七月初在靜思書軒誠品信義店舉辦的首場簽書會,簡直是「轟動」,而這本書讓原本不太看傳記的他愈翻愈入迷,「真正看到一個醫師一步一腳印、一點一滴,幫花蓮做了多少事情,人生做了多少改變」!
靜思精舍德悅法師、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慈濟大學方菊雄教授及心蓮病房醫護團隊等人蒞臨祝福,院內醫護人員、志工團隊與在地鄉親更踴躍到場支持,分享許多溫馨的回憶與小故事,力挺集「好醫師、好老師、好同事、好主管」於一身的王英偉署長。

院內醫護同仁與志工現身新書分享會,力挺集「好醫師、好老師、好同事、好主管」於一身的王英偉署長。

從王主任到王署長 用心就是專業
德悅法師憶及,在花蓮慈院心蓮病房導入宗教關懷之初,王主任帶著大家一起上課和實習。他曾在面對病人訴說病苦時,認為自己不是醫護專業而感到無力,王主任一句「師父,您是神職人員,就是專業啊!您的關懷、陪伴、聆聽都是專業。」讓他轉念,想到證嚴法師常說的「用心就是專業」,往後持續在心蓮病房服務與學習。

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說,「從子宮到墳墓」是人生的過程,感恩王英偉醫師開創並帶領心蓮團隊,從不放棄為每一位末期病人的療護、圓夢努力、付出。

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致詞表示,心蓮病房是花東地區也是慈濟醫療體系第一家安寧病房,在當時醫界還沒有太多人投入的情況下,由王主任帶著團隊一起努力促成。林執行長說,「從子宮到墳墓」是人生的過程,當病人的病達不到治療的預期目標,醫療團隊不是放棄、而是從人性關懷著手,幫助病人減少痛苦,就是安寧緩和療護的基本精神。這麼多年來,心蓮病房已經建構完整的照護體制,從早年導入芬芳治療、音樂治療等,時時融入創意與研發不斷進步。「十多年前王主任借調國健局副局長,帶回來『健康促進』觀念,醫院也從治療、預防醫學再向前推進為健康促進。健康促進的層面包含同仁、病房、社區、環境、領導統御,而心靈的健康促進,是慈濟醫院的特色,這都要感恩王署長的付出。」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也說,慈濟所重視的醫療人文,就在王醫師身上體現、落實,從醫院帶到整個花蓮,再擴展到全臺灣,「希望真誠、有使命感的王醫師,能把『慈濟大愛學』帶到國際上去。」
心蓮病房謝至鋼主任是王主任手把手教學帶出來的學生,他說當年覺得王主任冷冷的,「提問時,主任不太會直接表達對或不對、好或不好,心裡滿怕的。」相處久了才瞭解這是老師希望學生能獨立思考驗證的用意。對於這位積極帶著安寧團隊做研究報告、參與海外研討會發表時從頭坐到尾聽講的「宅男」老師,他的好學、勤奮,總讓大家打心底佩服:「要拚命追趕,才能跟得上他一點點。」
在心蓮病房服務近二十年的胡薰丹安寧護理專師也分享,對於王主任的「荼毒」,現在回想來都是溫暖的教育。「像是我們每人有一千塊的零用金額度,只要對病人有用的都可以買,久而久之就被制約了,走到哪裡總想到病人。心蓮病房之所以有這麼多為病人的創舉,都來自王主任的教育。也因為每件事都是為病人做的,自己的人生也更開心、更有意義。」她也提到,王醫師因為只有兒子,沒有女兒,總是把護理師當作自己女兒般對待,所以每次出隊居家服務時,除了身兼司機,沉重的居家護理包都由他親自揹著。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說,慈濟所重視的醫療人文,就在王醫師身上體現、落實,「希望真誠、有使命感的王醫師,能把『慈濟大愛學』帶到國際上去。」

為病人著想的全人照護
不論是溫馨的故事還是小小的吐槽,傳主王英偉醫師感恩大家幫忙串起了好多回憶。而傳記裡的故事,大部分源自他在慈濟服務的經歷。猶記三十年前他來到花蓮慈院服務時,上人告訴他要做偏鄉醫療服務,而且「用心就可以做好」,最單純的出發點,開啟了他日後一連串的作為,至今仍持續開枝散葉。
王醫師也感恩心蓮團隊的無私付出。看到林院長,讓他憶起有一年的大年初一,心蓮團隊執行圓夢行動,要帶兩位臨終病人分別回富裡和臺東老家探親,林院長還親自前往送上祝福紅包。讓王英偉感動的是,兩位陪同照顧的護理師不但用自己的休假,還貼心幫病人準備伴手禮,因為「回家總要帶點禮物回去,才像過年嘛!」王醫師認為,最瞭解病人心裡話的就是護理師,所以他要心蓮病房的醫師都要參與每日的晨會。他很感恩這20多年來每一位同仁、志工的付出,「其實每一位同仁、病人、志工,都是我的老師!」

言行合一 感召人心
「酷爸」陳炳桂是心蓮病房二十年資深志工,烹煮一手好咖啡撫慰人心。他說太太當時是心蓮病房的病人,而自己會來當志工就是因為受到王英偉醫師的感召,「很多小地方可以感受到王醫師的溫暖,像他現在當署長很忙,有時候來教學門診,結束了,一定要到吧檯喊我一聲、打個招呼,再匆匆趕去下一個地方。」酷爸多年來始終很用心檢討自己煮咖啡的品質,這也是王醫師帶給他的啟發。曾經也遇到挫折,索性停工,一段時間後,便接到王醫師的電話,「酷爸,暑假放完了吧?該回來了吧!」讓他放下所有的不愉快,繼續用咖啡香服務大家。
心蓮病房江青純護理長代表心蓮病房團隊獻花致意。她心中的王主任言行合一,是典範也是表率。「每次發生什麼事我氣到不行,王主任就會在旁邊說『calm down,calm down』,一邊想辦法處理。」或許是潛移默化,往後每當她遇到困境,她也會回想當初王主任是怎麼做的?幫助自己平穩下來,想辦法解決。江護理長說,心蓮病房一開始發展遠距安寧照顧時,曾被質疑講求舒適療護的「安寧」為何還要用儀器來監測病人,但事後證明,如此更能安定家屬及病人的心,因為他們知道背後有醫護團隊幫忙照顧好病人。「現在全臺灣只有我們心蓮病房有夜間和假日訪視服務,而能讓我們甘之如飴為病人服務的,都是王醫師的言教和身教。」

主持人李毅醫師(右)熱烈歡迎王醫師「回家」;靜思精舍德悅法師(中)感恩王英偉醫師當年告訴他「你就是專業」,讓他轉念繼續投入心蓮服務。左為王英偉醫師。

來自病人、志工家屬的感謝
東華大學的顧瑜君教授也來到現場,他的丈夫余德慧教授是臺灣知名心理學者,對生死學的研究貢獻卓越,他是心蓮病房的志工,也病逝於心蓮病房。24年前,心蓮病房邀請余德慧教授到花蓮演講,這個因緣,讓他們夫妻從臺北遷居花蓮。
顧教授提到,「我先生也是王醫師的病人,他生病很長一段時間,但他不太喜歡到醫院。如果是要讓他來當志工或做研究,他很樂意,但是以病人的角色到醫院來,他是抵死不從的。」所以後來王醫師跟護理師就會到家裡來幫他打點滴。
有一天王醫師來了,說這不行,一定要到醫院,便用有輪子的電腦座椅把先生推出家門,「可是家裡有階梯,王醫師二話不說,就把我先生揹起來,揹到車上,送往醫院。謝謝王醫師,不論我先生在心蓮做志工、做研究等,都給他很多的支持。」顧教授忍不住哽咽:「我想我先生很高興他自己是在心蓮病房走完他人生最後階段。如果他今天還在,他一定會在這邊謝謝王醫師。我也會繼續協助心蓮病房,用我們可以的方式,謝謝王醫師!」

分享會後眾人踴躍請購並排隊等候簽書。

王英偉則回應,余德慧老師是我們心蓮病房的老師,他一直在發展本土心理學的人性化照顧,他記得余老師有一句話,他受用至今,「我們要『靠著病人』,不要控制病人,給病人自主權,但他有需要時,可以隨時抓到你。所以不是我們幫他(余老師),而是他幫我們,謝謝余老師!」
主持人李毅醫師則提到,心蓮病房成立24年來,不僅一件醫療糾紛都沒有,而醫院裡所收到的感謝信,最多、最深刻的都是來自心蓮病房的家屬。可見得王英偉醫師所帶領的心蓮團隊,不只從不放棄病人,努力提供病人舒適照護、為病人圓夢等付出,是有目共睹的。新書會在溫馨的交流下圓滿結束,隨後的簽書會則排上長長的人龍等著給這位宅心仁厚、總替病人著想的王醫師簽書。

更多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