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帶火先農壇

志願者精彩講解「錦上添花」

中軸線申遺成功後,先農壇內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迎來了參觀熱潮,館內的藏品、文創產品受到遊客歡迎,特色的公益志願講解服務贏得各地遊客點贊。
「神倉是儲存皇家粢盛的地方,是先農壇獨有的一個建築群……」先農壇拜殿一角傳來講解聲。「95後」志願者郭晗佩戴麥克風為遊客們細緻講解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程。她聲音洪亮,口齒清晰,在建築知識中穿插了很多歷史故事、奇聞軼事,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聽得津津有味。

公益志願講解服務贏得各地遊客點讚。

來自山東的劉女士說:「從來沒有聽過這麼久的講解,連我家孩子都聽進去了。」「講解員很細緻,對遊客的問題也都耐心地進行了解答,講解內容沒有照本宣科,豐富有趣。」遊客王先生說。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遊客們來到拜殿中央,觀賞頭頂上方的隆福寺毗盧殿明間藻井。由於存放著不少珍貴文物,館內沒有大型空調設施,被簇擁在人群中間的郭晗沒講幾分鐘就滿頭大汗,但她始終面帶笑容耐心講解,還不時用手中的iPad給大家展示文物對應的細節圖和歷史圖片。
不知不覺,3個小時過去了,在講解的最後幾分鐘,郭晗帶領大家來到北京城大型沙盤面前,講解有關北京中軸線的知識。
從事電力工作的郭晗一直很喜歡歷史,得知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招募講解志願者,她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通過層層篩選和考試,終於成為了講解志願者,如今已經參與講解工作一年多了。博物館給講解志願者的初始素材約5000字,志願者可以進行擴充,郭晗準備的講解內容大概有2萬字。目前先農壇志願講解隊伍有70多人,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大家每週排班講解,不收任何報酬,只為給古建築保護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我的講稿還在不斷豐富,最近加上了很多中軸線相關的知識。」郭晗說,自從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以來,明顯感覺來先農壇的遊客更多了。「大家愛聽,我們講得也更起勁兒。通過講解讓更多人感受到古建築的魅力,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張雪/文並攝)

什剎海夜航 搖櫓船搖出古都水韻

夏日夜晚,燥熱漸退,邀二三友人,攜一壺清茶,泛舟河上。不同於白天的水光瀲灩,夜晚的河面靜謐深邃,卻在燈影槳聲的映襯下呈現出一份別樣的神秘和浪漫。
北京自古就有一派水鄉風情,乘船夜遊也自然成為一種別緻的休閒方式。經過多年治理,京城河湖恢復水清岸綠,越來越多水域開通了遊船夜航線路,古老的京城水系正在重拾昔日雅趣。
什剎海由西海、前海、後海組成,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水域,也是中軸線兩側重要的景觀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荷花市場的巨龍景觀燈、商業街上的招牌燈漸次亮了起來,一時間,整個什剎海水面流光溢彩。

什剎海搖櫓船吸引了不少遊客。

入夜了,水面上依舊熱鬧,搖櫓船、電瓶船、腳踏船等各式船隻往來穿梭,遊人們坐在船上,或談天說地或閒適賞景或合影拍照,十分愜意。
「太好看了!」來自內蒙古的馮璐和朋友到北京旅行,看了網上的推薦,把什剎海遊船夜航作為回家前的最後一個「打卡點」。一坐上船她就感覺驚喜連連,「荷花好看,旁邊這些商店也好看,像過節一樣,過去老北京晚上就是這樣嗎?一會兒我還想再來一圈兒!」
什剎海地區自古就是商業和文化繁榮的中心,這從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生命力的煙袋斜街中就可窺見。但大型城市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迅速聚集。到上世紀80年代,什剎海周邊建起了不少化工廠,工廠污水和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讓什剎海的水質一度惡化到劣Ⅳ類。
1984年,北京市針對什剎海開展了一次環境整治行動。到上世紀90年代,什剎海又進行過一次清淤。進入新世紀,隨著「三年治污行動」的陸續實施,什剎海杜絕污水直排,水質大為改善。
2019年,繼西海濕地公園建成後,前海、後海的環湖步道也實現貫通,水中種植了大面積荷花、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並新建野鴨島和生態浮島區,豐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在進一步淨化水質的同時,也營造出優美的城市河湖景觀。
現在,每天都有來自上游昆玉河、南長河、轉河的清澈來水經鐵靈閘補充進什剎海,正所謂「流水不腐」,什剎海的水質常年維持在地表水Ⅲ類標準,有時甚至能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水質改善讓遊船再現什剎海。1998年夏天,北京胡同旅遊開發了「汴梁古船走京城」項目,哪怕夜幕降臨,仍可泛舟湖上。到2006年,什剎海水域已成為北京市區最大的一塊夜航水域。
什剎海遊船運營方、北京三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水上項目安全負責人李偉介紹,現在什剎海沿岸設有6處碼頭。為了保證水質良好,三海公司還安排了專門的水上保潔隊伍,每天早上五六點開始,由專人打撈垃圾、浮沫等。這個夏天,除了因天氣原因停航外,什剎海遊船每天的運營數量都在1000船次左右。(王天淇/文 方非/攝)

百姓登台唱大戲
業餘「小百花」讓越劇在北京紮下了根

千年古剎報國寺內,越劇演員扮相的「寶玉」和「黛玉」走著台步,引得遊人頻頻駐足。他們並非專業越劇演員,而是來自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劇團的團員,這支由業餘愛好者因熱愛而聚在一起組成的劇團,讓越劇這種誕生於南方的藝術形式,在北京生長出燦爛的藝術之花。

利用演出間歇,團員胡靖儀向觀眾介紹越劇的相關知識,並帶領大家親身體驗越劇的表演形式和特色。

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劇團成立於1997年,是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精品演出團隊之一。目前,劇團由四十幾位成員組成,年齡跨度數十歲,來自各行各業,「團員裡有學生,有公務員,還有企業高管,很多人剛來時是越劇『小白』,現在都能上台演折子戲。」該團團長陳紅自豪地說。

團員們為慕名而來的觀眾傾情奉上精心準備的劇目。台上,演員全情投入,台下,觀眾認真觀演。

一支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劇團,學戲就靠「老帶新」。陳紅說,12年前她自己加入劇團時,對戲曲還不夠瞭解,「我先從道具和場務做起,演出時管個音響,搬個道具,慢慢跟著老團員學戲。」陳紅介紹,團員平時根據網上的資料學習,每週日劇團有一天的排練時間,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五點,老團員教新團員,形體、聲樂、咬字都要學。資深老團員還會向越劇名家、演員請教,也會專門在假期前往外地學習,學到了新知識,回來再無償教給新團員。團內北方人佔大多數,不瞭解越劇方言的咬字,來自南方的團員就教大家發音,不少團員都有自己的唱詞本,上面用拼音或漢字密密麻麻地寫著不同唱段的發音。劇團的排練集中在週日一天,很多團員都很珍視這一天的學習機會,一位家住廊坊的團員,每週都雷打不動地坐火車前來排練。

演出間隙,團長陳紅(左一)與黛玉的扮演者趙丹宇反覆揣摩表演中的細節處理。

難得的是這份認真與堅持,多年來,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劇團儲備了《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多部傳統大戲,還由該團藝術指導、越劇編導金毓麟創作推出《黃道婆》《潘玉良》兩部原創劇目,曾受邀參加「中國戲劇節」展演,也曾前往越劇的故鄉——浙江巡演,廣受好評。在這兩部原創劇目中出演主角的資深團員趙丹宇,也被專業越劇演員交口稱讚。在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劇團曾登上湖廣會館、梅蘭芳大劇院、國家大劇院的舞台,更是平均每半個月就會在社區、校園舉辦普及性演出,讓很多市民在家門口瞭解了越劇這門藝術形式。

千年古剎報國寺內,越劇演員扮相的「寶玉」和「黛玉」走著台步,在古樸的環境中排戲。

每逢外出演出,劇團的團員們就像集體搬家一樣,每位團員負責自己的行頭,成箱的大道具就集體運送,「我們自己的車都是道具車,每個人能拉多少拉多少,實在不夠了再集體出錢租車專門拉道具。」陳紅介紹,在劇團中,出演主要角色的團員都自己置辦戲服,龍套的服裝由劇團共有,很多團員還自發學習編製頭套髮式、製作道具、勾臉上妝。演出前,團員們在後台你幫我勾臉,我幫你整理衣服,還有人專門管理音響字幕,雖然忙碌,但井然有序。

團員們雖然都是非專業,但個個全能,服、化、道樣樣都是親力親為。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每週日,團員們一早就走進排練廳,開始一整天的訓練。

「這個團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誠,所有演出都是公益的,聚在一起不圖錢也不圖名。」陳紅說,在這裡,團員們戲一起演,道具一起買,化妝一起學,每天都特別開心,「堅持下來不容易,但我們反而齊心合力做成了,每個人都很有成就感,這也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陳紅感慨道,「看到越來越多的觀眾因為我們喜歡上越劇,喜歡上傳統文化,我們也非常自豪。」 (韓軒/文 方非/ 攝)

仿膳茶社北海公園內原址重現

在位於北海公園北岸的仿膳飯莊內,曾經的仿膳茶社近日重新亮相,帶來多款平價親民的宮廷糕點。源自清末民初、承載著深厚宮廷文化底蘊的老字號美食文化,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打卡」。
走進店內,古典雅致的裝潢風格配以明黃色的主色調,濃濃的宮廷風呼之欲出。櫃檯裡整齊擺放著各式糕點,既有茯苓膏、宮廷奶餑餑等宮廷風味糕點,也有核桃酥、柿子酥等形態各異的象形點心,還有棗花酥、豌豆黃、杏仁豆腐、圓夢燒餅等便民糕點和主食。


仿膳茶社是老字號仿膳飯莊的前身,1925年在北海公園開業,主營茶水及宮廷小吃和熱菜小炒。1956年更名為仿膳飯莊,隨後規模逐漸擴大,成為接待中外賓客的重要場所。2011年,仿膳清廷御膳製作技藝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是品牌創建99週年,仿膳飯莊開闢專區,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全新打造的仿膳茶社原址亮相。茶社還原了源自清末民初的宮廷糕點,以平價親民的形式,將其背後承載著的深厚宮廷文化底蘊帶入大眾視野。(楊天悅/文 武亦彬/攝)

京劇娃娃亮相「椿樹杯」

伴著鑼鼓點、絲竹聲,京劇名畫《同光十三絕》中的「角兒」一一亮相。第二十二屆「椿樹杯」北京市社區京劇票友大賽日前鳴鑼開唱。新老戲迷、票友和專業演員齊聚一堂,在位於西城區椿樹街道的安徽會館唱響國粹名段。
歷史上,椿樹地區住過諸多京劇名角,留下了強大的國粹「基因」。如今,街道胡同裡隨處可見京劇元素,而「椿樹杯」大賽更是聞名遐邇。據介紹,大賽設成人組、兒童組、國際票友組等組別,國際票友組為本屆大賽新增。

在「椿樹杯」舞台上,京劇娃娃亮身段。

今年,「椿樹杯」走過第二十二個年頭,在開幕式演出中,除了老面孔,還有不少小娃娃。他們勒頭、上妝,在鑼鼓伴奏下跑圓場、拉雲手,一張嘴就是標準的童子音。
去年9月,椿樹街道在香爐營社區組建「香·未來少兒京劇社」,招募6到12歲小朋友利用課餘時間學戲,由中國國家京劇院演員和國戲、中戲的老師執教。目前首批15名學員中,最小的才四歲半,已經能像模像樣來上好幾個動作了。參演《定軍山》的小演員中,就有少兒京劇社的三位成員。
「我們希望通過多種多樣的嘗試,讓國粹與椿樹更加親密融合,也讓孩子們瞭解京劇,愛上國粹。」椿樹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椿樹杯」除了為廣大戲迷票友搭設展示自我、交流技藝的平台,後續還將開展優秀作品聯誼展演。(張驁 韓軒/文 方非/攝)

西便門開演「牆上」音樂會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歌曲《嘉陵江上》、《我愛你中國》……日前,在西便門人文藝術公園,一場免費的「牆上」音樂會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和音樂愛好者在微雨中欣賞音樂。
西便門人文藝術公園位於西便門殘城牆保護區(明北京城城牆遺跡)。今年,西便門小公園改造,建成西便門人文藝術公園,城牆遺址有了新用場。「在城牆遺址舉辦主題音樂會是我們一直想做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在這裡欣賞藝術,感受歷史氛圍。」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說。


此次的演出團隊THEMEN青年藝術團專注於古典音樂現代化製作,專門為音樂會安排了三個板塊。「我們用樂曲演奏傳統詩詞、改編經典民歌和老電影插曲,希望帶給大家鼓舞和力量。」藝術團總監丁傲男說。
據瞭解,西便門人文藝術公園啟用以來,已舉辦2024文化西城美食節等系列消夏活動。此次音樂會是該遺址文化藝術演出的開篇之作,後續將推出系列歌曲、音樂劇演出,豐富市民遊客文化生活。(張驁/文 拾嵐/攝)

鼓樓旁,15年小劇場新生
一段快板、一曲西河大鼓、一段講述北京中軸線故事的評書……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舊鼓樓社區日前迎來一場特殊的曲藝演出,節目都和北京中軸線相關。社區幹部、周邊居民在聲聲曲藝中,為煥新的舊鼓樓公益小劇場揭牌,見證這塊「曲藝陣地」的新生。
舊鼓樓社區服務站門朝東,正對著舊鼓樓大街,抬頭往東北看,是鐘樓尖;往東南看,是鼓樓尖。門口來來往往的人,天南海北,哪兒的口音都有。


小劇場搬家前,服務站門左側的灰磚牆上有兩塊白底黑字的牌子,一塊橫著放,上面手寫「劇場入口」,還畫了一個箭頭。左下方,變電箱下面是一塊豎著放的牌子,寫著「舊鼓樓社區公益小劇場」幾個藝術字,兩排字上面還有一個鼓樓剪影。順著牌子往左看,小台階上是一扇暗紅色大鐵門,鐵門裡,就是公益小劇場原址。曾經,每週六晚上,這個能容納30來人的小劇場觀眾坐得滿當當。
如今,小劇場新址搬到了街對面,不僅地方更大了,設備也更新了,可以容納更多觀眾。
「小劇場已經堅持15年了,這次煥新亮相後,可以更好地為老街坊、遊客服務。」什剎海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在小劇場新址門頭,嶄新的牌匾上金色的「舊鼓樓公益小劇場」幾個大字疏朗、顯眼。為了彰顯傳承,還特意把畫著鼓樓剪影的舊牌擺在劇場入口處。「這是小劇場的標識,會一直保留。」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接下來,小劇場將成為社區居民共享文化盛宴、傳播非遺技藝、領略中軸線魅力的重要平台。舊鼓樓社區將通過一系列主題文化活動和演出,讓居民更加深入瞭解中軸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張驁 徐展/文 方非/攝)

味到京城美食節連辦4天市集
足不出京吃遍各地美味

足不出京就能「一站式」吃遍各省美食。日前,「北京國際美食薈·2024味到京城美食節」在北京展覽館西路草坪廣場拉開帷幕,為期4天的市集活動同步開展,為市民遊客帶來一場美食盛宴。
駐京辦餐廳是中國各地特色美食的聚集地,也彰顯著濃濃的地域情懷。活動現場,老川辦餐廳、山東賓館、豫香苑餐廳、貴州大廈、新雲南皇冠假日酒店……27家駐京辦餐廳、47家駐京聯絡處和130余家各地食材供應企業悉數集結。

美食節現場,市民品嚐各地特色美食。

「各地美食都到家門口來了,真挺不錯的。」下了班,家住附近的市民王先生便攜家帶口趕來,在市集中穿梭。徽州的毛豆腐,浙江的麻糍、米烙、頭梗面,南昌的拌粉,河南的燴面、胡辣湯,四川的涼粉、小面、涼糕,貴州的紅油米皮,雲南的鮮花餅、豆花米線、炸乳扇,甘肅的牛肉麵……各個攤位一字排開,香飄十里,勾起一家人的饞蟲。
家鄉美食的味道也讓在外遊子倍感親切。廣東攤位是現場的「排隊王」,排隊的人大都是等著買腸粉吃。「一看就是當地原汁原味的烹飪方式,值得嘗嘗。」老家廣東的王女士邊等邊期待。
市集現場還開展美食技藝表演,四川三大炮、川劇變臉、貴州少數民族迎客舞等輪番上演,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活動現場,北京市商務局還與福建、山東、湖北、四川、貴州五省駐京辦共同簽署《建設國際美食之都合作協議》,積極發揮駐京機構作用,吸引各地餐飲品牌來京發展,加快將北京建設成為國際美食之都,更好滿足市民遊客品質化、特色化、多樣化的餐飲消費需求。(楊天悅/文 鄧偉/攝)

更多相關報導